#热问计划#
1984年10月末,西北戈壁滩上的风沙比往常更大一些。一群身穿蓝色飞行服的试飞员聚在指挥塔台下,脸色都不太好看。
连续6次了,每次都是同样的结果。歼-7战机挂着那枚崭新的"怪蛇"3空空导弹升空,按下发射按钮后,飞机立马开始剧烈抖动,紧接着就是发动机停车。6个经验丰富的老试飞员,6次惊心动魄的空中险情。
以色列专家在一旁摇着头,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:"中国的战斗机实在太轻了,我看根本打不了这种导弹。"这话听得在场所有人心里都不是滋味。
5亿美元啊,在那个年代简直是天文数字。为了这批导弹,国家可是下了血本。结果现在却被人说飞机不行,导弹用不了,这让谁受得了?
说起这"怪蛇"3导弹的来历,还得从1982年那场震撼世界的贝卡谷空战说起。6月9日下午,以色列空军用了短短6分钟,就把叙利亚和苏联花了10年、砸了20亿美元建起来的19个导弹基地全给端了。在随后的空战中,以色列的"怪蛇"3导弹表现亮眼,一口气击落了35架叙利亚战机。
当时观摩这场空战的中国军事观察员看得目瞪口呆。咱们的空军主要还是用霹雳-2、霹雳-5这些老家伙,技术水平确实有点跟不上趟了。眼看着人家的新玩意儿这么厉害,不心动是假的。
正好那时候中国和西方关系缓和,有了难得的合作机会。经过一年多的讨价还价,1983年终于和以色列拉斐尔公司签了合同。1500枚导弹加上生产线和技术,5亿美元一分不少。
项目落在了洛阳的014中心。别看这地方在山沟沟里,可是咱们空空导弹研究的重镇。从以色列引进的不光是硬件,还有人家那套先进的质量管理体系。对于咱们这些搞了几十年计划经济的军工企业来说,这套东西的价值可能比技术本身还重要。
理想很美好,现实却很打脸。等到1984年开始适配试验,问题马上就暴露出来了。原来这"怪蛇"3用的是脉冲式发射,跟咱们以前用的投掷式完全不是一回事。
更要命的是力量对比。歼-7的发动机推力只有6吨,可导弹发射时的扰动力却有7.2吨。这就好比让一个60公斤的人去举72公斤的杠铃,不出事才怪。
每次发射导弹,巨大的反作用力瞬间把歼-7推得侧翻。有经验的试飞员本能地要改平飞机,结果导弹尾烟就被发动机吸进去了。歼-7II的涡喷-7乙发动机又没有连续点火装置,一吸烟雾就熄火,造成空中停车。
技术人员急得团团转,连夜开会想办法。工程师们算了一遍又一遍,每个改进方案都需要大幅度改装飞机,时间和钱都是天文数字。
最让人绝望的是,当试飞录像发给以色列专家时,人家给的答复基本上宣判了整个项目的死刑:歼-7确实太轻,没法用这种导弹。
这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中国花了5亿美元买了一堆废铁,更是对整个航空工业信心的巨大打击。
就在所有人都一筹莫展的时候,一个意想不到的声音响起:"让我上去打一发试试吧!"
说话的是雷强,年仅20岁,刚当试飞员才一年。这小伙子来自陕西绥德,父亲是抗美援朝的飞行员。从小听着飞机轰鸣声长大,对飞行有着近乎痴迷的热爱。
以色列专家看了看这个明显还很年轻的小伙子,想都没想就摇头。在他们眼里,连经验丰富的老试飞员都搞不定的事,一个"菜鸟"能有什么办法?
但试飞基地的领导却陷入了沉思。现在常规思路都走到死胡同了,也许需要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来打破僵局。
"好,让他试试。"这个决定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。
雷强兴奋地穿好装备,爬进那架挂着"怪蛇"3的歼-7。飞到8000米高度,按下发射按钮,飞机照样来了个40度坡度上扬,和前面6次一模一样。
关键时刻到了。雷强没有像老试飞员那样立即改平,而是下意识地往窗外看了一眼,想确认导弹是不是真的发射出去了。毕竟这是他第一次打导弹,总想亲眼看看。
就是这么一个小动作,耽误了2秒钟。等他确认导弹发射后再改平时,导弹的尾烟已经散开了,发动机没有吸入烟雾,自然也就没有停车。
地面指挥室里,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等着听那句熟悉的"发动机停车"报告。
"报告,导弹发射成功!"雷强的声音从耳机里传来。
"发动机情况怎么样?"指挥员紧张地问。
"报告,一切正常,没有停车!"
指挥室里先是一片死寂,然后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。简直不敢相信,困扰了这么久的技术难题,竟然被一个20岁的小伙子给解决了!
为了确认不是偶然,指挥员又让雷强连续发射了两枚导弹,结果都很完美。
雷强降落后,专家们立即围上来询问秘诀。面对众人期待的目光,雷强有点不好意思:"我也没做什么特别的,就是想看看导弹是不是真的打出去了。"
技术人员仔细分析雷强的飞行记录,终于找到了答案。原来关键就在那2秒钟的延迟。导弹发射产生的烟雾需要时间扩散,如果立即改平,发动机进气口正好对准烟雾;延迟2秒再改平,烟雾已经散开,就不会被吸入发动机了。
这个发现让所有人都觉得既兴奋又有点哭笑不得。困扰专家们这么久的世界级难题,竟然被一个年轻试飞员的"业余"动作给解决了。
按照雷强的方法,其他试飞员重新试射,果然成功了。延迟2秒改平的操作方法迅速推广,写入了飞行手册,成为标准程序。
这个技术突破的意义远不止解决当时的危机。1985年,歼-7H型战机正式定型生产,开始装备霹雳-8导弹。这款能发射先进空空导弹的战机,一直生产到1993年,总共造了221架。
更重要的是导弹的国产化。到1991年,全国产的霹雳-8A导弹开始交付部队,年产量超过600枚,迅速成为战备值班的主力。后来还发展出了性能更强的霹雳-8B,一直服役到21世纪初。
这款基于以色列技术的导弹,后来装备了歼-10、歼-11等多型战机。著名的81192号机在监视美军侦察机时,挂的就是霹雳-8导弹。
雷强那次"初生牛犊不怕虎"的表现,只是他传奇试飞生涯的开始。1998年,他又成为歼-10战机的首席试飞员,驾驶中国第一架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机首飞成功。
回头看,1984年那次看似偶然的技术突破,实际上开启了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新模式。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,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。这种思路后来在歼-10、歼-20等项目中都能看到影子。
那个延迟2秒的操作方法,到现在还在用。它不只是个技术规程,更是关于创新思维、勇于实践的生动教材。
联华证券-最好的配资平台-萧山股票配资-配资公司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